总结:主脾胃虚寒,腹痛食少,泄利呕逆,口噤肢厥,以及寒厥痼冷,霍乱脏毒,阴斑瘴毒,喉肿疮疡,口舌生疮,脉沉迟或沉细;并治阴盛格阳,发热烦躁。
三:连理汤:理中汤加黄连;属于寒热错杂,只是虚寒多,热邪少。
主治脾胃虚寒,湿热内蕴,寒热相搏,升降失常之呕吐酸水,顺逆,心痛,口糜,泄泻,腹胀者。
以前治疗一例口疮患者,开始自服黄连上清片,牛黄上清片,只能暂时减轻不能治愈。后来寻我治疗,我给与连理汤,五剂而愈。黄连用量较小记得3克。当然黄连具体可以视热毒多寡,可以再加6克或者10克。
四:枳实理中丸。理中汤加枳实茯苓,理中焦,除痞满,逐痰饮,止腹痛。大治伤寒结胸欲绝,心膈高起,实满近。
本方加枳实,含有枳术汤。补中带消,对于脾虚腹胀有卓著效果。加茯苓加强祛水饮,配合白术干姜温化脾胃水饮力量更强;故而“理中焦,除痞满,逐痰饮”!
五:丁萸理中汤出自《医宗金鉴》
由丁香2钱(6g),吴茱萸1钱(3g),党参5钱(15g),炒白术3钱(10g),干姜2钱(6g),炙甘草2钱(6g),水煎服。
本方有温中和胃,降逆止呕的功效,主治中焦虚寒之呕吐,症见食后良久方吐,或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呕吐清稀痰水或不消化乳食残渣;伴食少,面色苍白,神疲倦怠,四肢不温,腹痛便溏,舌淡苔白,脉迟缓无力,指纹淡。
丁香吴茱萸都能温胃止呕,结合理中汤属于脾胃统治法,只是虚寒夹杂,胃气上逆为主。
六:茵陈理中汤。本方起初专治黄疸属于阴证者。临床治疗湿热黄疸,多数清热祛湿,由于过度治疗。导致脾胃虚寒夹湿,因此理中汤扶正补虚,茵陈清热利湿,是必须的。寒湿较甚可以再加附子茯苓等。
七:二陈理中汤
出自明代医籍《片玉痘疹》卷八。该方剂由人参、白术、陈皮、白茯苓、半夏组成,以生姜为引水煎服用,主治痘疮患者因误食冷物或受寒气侵袭引发的呕吐症状。
后世发展治疗脾胃虚寒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者。实际理中汤合二陈汤功效!
其他还有砂半理中汤。清代郑钦安在《医理真传》中增加砂仁、半夏,增强理气燥湿功效,拓展治疗寒凝气滞证。北京中医药大学宋孝志经验方中增加高良姜9g、炒枳壳10g、制香附12g,形成侧重理气止痛的变方
还有治中汤;理中汤加青陈皮,治疗理中汤证者兼有腹部胀满痞闷者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114在线配资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